当地时间10月23日,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邀请叶翰识(Dr. Hannes Jedeck)举办名为“重塑过去?中国古典主义在中国前卫音乐中的重新诠释”的讲座,并同时开放线上渠道,方便更多观众实时参与。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徐艳(Dr. Yan Xu-Lackner)、图宾根中国中心主任施寒微(Prof. Dr. Helwig Schmidt-Glintzer)等近二十名观众参加。
徐艳代表纽伦堡-埃尔兰根孔院向叶翰识表示欢迎,根据本次报告的主题——中国音乐,她简单地回顾了上周孔院举办的《秋之梦》音乐会,并谈到音乐的跨界也是孔院多年来所关心的话题,也做了多方尝试。随后,她向观众们介绍了叶翰识,并期待同大家一道在这场讲座中取得新的收获。
叶翰识从谭盾的《合唱协奏曲:第九》讲起,深入探讨了这部作品如何巧妙地融入战国时期屈原的诗歌元素,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贝多芬经典《第九交响曲》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通过丰富的合唱编排和多元的音乐语言,谭盾将古代文学的情感和哲理与当代音乐的创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体验,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命运。叶翰识还介绍了来自汉堡的新媒体作曲家周冬,她的最新作品是以女性为主角,中国传说为主题,并与当今社会中多元化的议题相结合,展现了文化创作的广泛可能性。周冬的作品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故事,使其不仅保留了文化的根基,也融入了当代的思考,呼应了对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的探索。讲座期间,叶翰识向观众展示了多段具有代表性的影音作品,通过实际的听觉和视觉体验相结合,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叶翰识曾就读于汉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音乐学、汉学和经济学。2019年,他获得德国人民研究基金会的奖学金与波恩大学的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艺术音乐”。他曾在北德广播电台以及德国和中国的文化机构担任项目经理多年,如北京歌德学院的 “德中同行 ”。自2021年起,叶翰识担任波恩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波恩大学汉学系讲师并被聘为成都大学讲师。
此次讲座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前卫音乐与古典传统之间关系的良机,也激发了他们对当代音乐创作的深刻思考。叶翰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剖析了“中国古典主义”这一概念在现代音乐中的再现,揭示了当代中国音乐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他的独到见解和深入研究,不仅阐释了中国先锋派作曲家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重新发现与诠释文化,更引导人们反思音乐在当今多元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供稿 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 朱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