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9日,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于艺术空间举办豪普特(Christoph Haupt)艺术访谈,德方院长徐艳(Dr. Yan Xu-Lackner)与艺术主管魏龙德(Ronald Kwitt),纽伦堡大区专业视觉艺术家协会成员泰勒(Bernd Telle)、马内斯塔(Ulrike Manestar),纽伦堡北方画廊艺术家布劳宁(Ulrich Breuning)到场参加,本次访谈共吸引了30余人次到访。

豪普特于1991年毕业于纽伦堡美术学院,随后在2001年成为纽伦堡地区首批前往深圳进行艺术交流的艺术家之一。他积极参与了2002、2004和2008年的深圳双年展,展示了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多样性和深度。作为一位擅长绘画和素描的艺术家,豪普特在新环境中得到了丰富的启发。他将中国传统水墨风格与个人独特的理解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尊重,也体现了他对现代艺术语言的探索。
活动伊始,魏龙德向来访者详细介绍了豪普特的众多作品,其中包括2007年在德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历史片段”展览。它包含了豪普特从中国交流归来后创作的诸多重要作品,体现了他个人对中华文化的别样理解。此外,魏龙德还提到了2017年在菲尔特艺术画廊举办的“鸡年‘画’中国”展览。为庆祝纽伦堡大区与中国深圳结为友好城市20周年,十位来自纽伦堡地区的艺术家汇聚一堂,以不同的理念和技巧展现独特的“深圳印象”,豪普特的作品在那次展览中所表现的独特视角和丰富内涵使来访者记忆犹新。
在访谈中,豪普特回忆起他早年在深圳的经历,强调了这座城市对他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他的作品旨在向观众传达深圳所带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他希望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及跨越国界的共鸣,这不仅是他对中华文化的致敬,也是他个人在艺术探索与表达过程中的深思与体悟。豪普特的艺术旅程展示了艺术如何成为沟通的桥梁,促进理解与共情,让观众感受到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与美丽。
本次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艺术空间举办的艺术访谈,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作理念与实践。通过这一系列对话,观众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这也将激励更多人们关注艺术、参与文化对话,探索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供稿 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 朱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