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伦敦孔子学院协助格林威治天文台举办“中国天文”(Chinese Astronomy)线上活动。本次活动是格林威治天文台首次在线上举办的,由天文台天文学家塔尼亚·德·萨莱斯·马奎斯(Tania de Sales Marques)担任活动的主讲人。



本次线上活动采取了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主讲人塔尼亚首先从人类熟知的恒星——太阳入手,带领观众观测了太阳的近貌。近距离观测了太阳后,塔尼亚通过虚拟图像向观众演示了太阳在地球上空的运动轨迹,并说明观测太阳的运动轨迹是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她提到,早在3000年前,中国天文学家就通过观测太阳运动轨迹计算出一年的时长为365天。公元前2137年,中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了日全食,这也是世界上有关日全食现象的最早记录。观测日全食时,中国天文学家还发现了日珥和太阳黑子,这些发现为现代天文学家了解太阳的历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观测月亮的运动轨迹以及月相的变化也是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塔尼亚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研究日月的运行轨迹,制定了中国传统历法和传统节日。塔尼亚以中国的两个传统节日中秋节和春节为例,介绍了这两个节日与月亮的关联。塔尼亚也提到了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对研究月球做出的贡献。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访月球背面,有助于人类了解月球的土壤成分。2020年,“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着陆,收集并带回月球土壤进行研究,并将中国国旗插在月球上,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月球插上国旗的国家。
除了太阳和月亮,星空也是天文学家们积极观测的对象。塔尼亚介绍,早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就已将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这种划分方式有其独特的象征含义和内在逻辑。当今世界的天文学界将星空按区域划分为88个星座。塔尼亚对比了中国古代星群与现代星座,如大熊星座、射手星座和金牛星座等,并向观众介绍了巨蟹星云、超新星、中子星和脉冲星等宇宙奥妙的形成过程。
地球附近的行星也是天文学家们观测的对象。塔尼亚介绍了火星的地表状况和人类当前的火星探测任务。目前已有三大探测器奔赴火星,即中国的“天问一号”、阿联酋的“希望号”(Hope)和美国的“毅力号”(Perseverance),它们致力于研究火星地质环境和大气层,并将不断探索,以期为人类未来登陆火星铺平道路。
活动最后,在线观众积极提问,“下一次月全食出现的时间”“如何辨识黄道和星座”“对中国传统历法和传统节日的进一步介绍”等,对这些问题塔尼亚一一详细作答,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