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孔子学院于2018年9月14日举办了第136期文化沙龙,邀请慕尼黑独立策展人、艺术顾问张昭女士做了名为《民国时期的中国美育教育》的报告,吸引了许多来自德国和中国的听众。

张昭女士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民国之前中国所流行的“文人画”与西方画作的不同。从清朝开始,西方艺术开始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画家们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在之后的民国时期尤为扩大。以民国时期的著名画家徐悲鸿为例,画作描绘的是中国的故事与场景,却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技巧,整体表现和西方的油画接近。接下来张昭又向大家介绍了林风眠、潘玉良这两位杰出画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他们的画作也多是中西结合的作品,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与张昭女士进行了互动,大家对中国的艺术又有了一层新的认识。

这次文化沙龙不仅让大家了解了民国时期的中国美育教育,也让大家意识到了文化上中西结合的重要性:自己的传统固然不可以被取代,但也应该适当地向他人学习,将传统和当代、东方和西方的优点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