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应维也纳孔子学院之邀,同时也为了庆祝维大孔院建院5周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在维也纳大学作了一场颇具启发意义的讲座,题为“孔子论学”。
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李夏德教授在欢迎词中介绍了潘教授所取 得的学术成就,列举了他的多部著作,多项科研成果,其学术建树令人佩服。
讲座伊始,潘教授向观众发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孔子到底是谁?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伦理学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一连串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引发观众兴趣的同时也把他们带入沉思。紧接着,潘教授用事实说话。他指出《论语》中“教”字只出现过7次,而“育”字一次都未提及。而《论语》中表示“教”的术语—“诲”也只出现了5次。可见“教育”并非《论语》中的重要理念,孔子更强调的是学习和自我修行,所以潘教授认为相对于“教育家”而言,孔子更应被看作是“学修家”。

之后潘教授带领听众思索“学”的问题。他引用了《论语》开篇中著名的3句话,“学而时习之,不宜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并指出《论语》中“说”出现了15次,,12次用了“乐”。通过考察关于这段话的12种译本,其中有10种认为“说”与“乐”无区别或者甚至不译。而潘教授认为,“说”与“乐”是有差异的。他向听众展示了“说”与“乐”的象形写法,形象地表示出“说”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乐”最初与乐器有关,所以“乐”侧重的是外界的影响产生的快乐。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潘教授点明,《论语》的主要思想是,学习是自己的事,乐之源在于为自己学,苦之根本在于学是为了别人,教育家的责任是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潘教授指出象“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孙康映雪”,“匡衡凿壁”,“车胤囊萤”等做法是应该坚决摒弃的。
在 讲座过程中,潘教授旁征博引,博古通今,《弟子规》,《大学》 《礼记》 《老子》信手拈来。他的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深厚的学术功底深深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而他从不同的,甚至是与一般观点完全相反的,非常新鲜的视角,启发观众重新解读孔子,也引发了观众浓厚的兴趣。他们争相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李教授表示感谢,说这次讲座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潘教授有机会再给孔院带来更多更精彩的文化精品讲座。

最后中外方院长李教授和王静女士向潘教授赠送了孔子学院为纪念中奥建交40周年参与合作的《奥地利-中国》一书,为本次讲座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