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外孔院 >> 正文

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举办“中国重庆文化周”交流活动

2012-06-18 

2012年6月16日,“让龙在杜塞尔多夫起舞”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节(China Day in Düsseldorf)在杜塞尔多夫老城中心集市广场举行。扬.威廉(Jan Wellem )

的纪念碑周围围绕着红色灯笼等中国传统装饰,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和交流。随着这次中国节的举行,6月18日,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举办 “中国重庆文化周”交流活动。活动邀请到来自中国重庆市的五位传统艺术大师。他们携带自己的工具和部分作品,向德国人民展示中国已快“灭绝”的传统工艺文化,不禁让到访的观众发出啧啧赞叹。  

重庆市的领导也对此次活动相当关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刘明华先生,重庆市广播电视监测台庞微波台长和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谭小兵副院长也亲临现场,并与5位艺术家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这次德国之行,鼓励艺术家们继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永不“灭绝”,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抛沙画大师邓强先生当场为杜塞孔院德方院长Eberspächer(培高德)先生创作肖像。抛沙画是一种以沙代色,以手代笔的绘画方式。绘画原料主要采用长江的天然河沙经过特殊处理后进行绘画。创作时,不需要笔,用大拇指和食指通过搓、抛、放等技巧进行作画,一气呵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愈勄先生正在雕刻黄杨木。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 15厘米左右,所以有黄杨木雕“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的说法。通过与柯先生交谈,记者了解到,放在他面前的三样作品,其原木大约生长了五六十年,这三样作品是非卖品,仅作为展示,这样大件的作品他大约会用 2 个月的时间纯手工精心雕琢。而雕刻黄杨木其实也是柯先生的“业余爱好”。他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在大学里教授生物,如,和学生们一起做解剖青蛙的实验等。他的主要雕刻作品也以青蛙为主。看来,每位艺术家的一生,都会以一个特定的事物作为毕生研究创作的主题。他还表示,每天他都会把这些雕刻完的作品放在手上抚摸、玩弄。“一定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这些作品,这样它们才会有‘生命’”。

创作梁平木板年画的艺术大师徐家辉先生正在与到访者讲述年画的创作过程以及所需原料。梁平木板年画是重庆市梁平县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印制的一种民间绘画,已有 300 年历史。内容主要分为门神、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三类。其技法和构图的独特让人过目难忘。

专业糖画大师刘贵兵先生仅仅用了30秒时间,就为一位来访的德国女士制作出了一个小鸟图案的作品。这位德国女士非常惊讶,因为在不经意的交谈间,这样一个精致的作品就已出现在眼前。她接着问刘大师,“这个是否可以吃?”“当然,您可以尝尝,味道很好。”刘贵兵先生笑着说,“这些工具和糖都是我从中国带来的,保证原汁原味,纯天然。”糖画是以蔗糖和麦芽糖为原料,加热熬制成糖稀,用小勺舀起,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平面或立体的图案,做出各种造型,如人物、动物、花草、房屋等,稍候凝结即成。但可惜的是,美好的时光和事物总是转瞬即逝。刘先生表示,这些作品最多也就可以存放两天,之后就会融化掉。看来,欣赏糖画艺术要从艺术家工作的第一秒就开始牢牢记住,以便当作品开始融化时,还能回忆起最初美好的创作时光。

“中国重庆文化周”活动吸引了众多杜塞尔多夫市观众的欢迎,大家惊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一条: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开设“电影看中国”特色课 下一条: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文艺社举办第二次中华才艺体验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