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外孔院 >> 正文

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举办关于中国《易经》的讲座

2012-09-17 

2012年9月17日,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举办了关于“中国《易经》”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和德中传媒公司(DCM)联合举办。DCM是一家由中国人建立,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设立分公司的德中电视媒体公司,其以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开展制作的“Lai Kan Ba”节目已在北威州的很多电视台播出。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的《易经》专家赵知易教授,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博士(Dr. Cord Eberspächer)、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安宇光、德中传媒公司(DCM)的媒体同行们、德国各界人士及在德中国留学生等参加讲座。《易经》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算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赵教授首先介绍并展示了即将在德国首播的《易经》动画短片,并列举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和图标文字,让在场的德国听众对《易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赵教授举了人和自然的例子,让大家明白了其中简单而微妙的联系:“人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他们其实是统一存在的。人身体有12条经络,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24个节气,我们身上有24根肋骨。”

赵教授指出:“《易经》其实就是一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易经》总结了很多,将卦相与天地人和相结合,形成了一本规范人类行为、道德,并在军事、生产、农业发挥极大作用的一本书。”在与听众的讨论中,德国听众提到了“迷信”等问题。赵教授做出了如下解释:“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圣贤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在经过观察之后,总结出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这与迷信毫无关系。比如:中国某年的春节当天是阴天,那么中秋节那天也一定是阴天;反之,会变为晴天。”这个例子让听众发出啧啧赞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此外,赵教授还简单讲解了《易经》的卦爻辞和《论语》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看看以下两个句子:“同人于门吉”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者来自《周易》中的“同人卦”,后者来自《论语》。赵教授表示,这两句如出一辙,字字对应,“同人于门”刚好对应“有朋自远方来”,而“吉”恰恰就是“不亦乐乎”的意思。

在简单了解易经基础理论之后,讲座进行了2个小时的提问交流环节,一直到当晚11点才结束。孔子学院的院长培高德表示:“自学习汉学以来,从没听过如此简单清晰的易经基础理论概念,您的演讲和带来的动画片,可以激起德国观众学习《易经》的兴趣,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图1

上一条: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大学校长团访问我校 下一条: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协助举办“2012科隆中国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