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中德友好人士之间的文化交流,慕尼黑孔子学院特别邀请中国文化代表团赴慕尼黑考察。代表团一行五人,包括中央文史馆袁行霈馆长、中华诗词研究院陈鹤良副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机教授、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陈思娣司长和苏永昕先生。代表团在慕尼黑期间,对慕尼黑孔子学院进行了考察和指导,并举办了名为《中国古代——充满创造活力的国度》专题讲座。
讲座于2012年10月10日在慕尼黑古代艺术收藏博物馆举行,主讲人为孙机教授。孙机教授是中国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汉代物质文化研究专家,在古代车制、古代服饰方面均有重要论著。孙教授娴于文物鉴定,尤其熟悉汉朝以后的文物,是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古代中国不仅向世界贡献了造纸、活字印刷、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更在其千年文明中用智慧凝结出了众多“小”发明,其中许多不仅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其影响更是延续到了当今人类的文明发展。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孙教授以大量图像资料向观众们生动地展示了七项有趣的中国古代发明。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在常年的农作经验中诞生了不少富有智慧的发明。讲座首先介绍的就是一种农具——犁。早期的犁构造简单,仅装有犁铧,只能破土开沟,不能把耕起的土垡翻转过去,而犁壁的使用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古代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发明了犁壁,在耕土的同时可以把底层养料丰富的土壤翻转到表层,大大提高了犁地的功效。
纺车也是中国古代的发明。欧洲直到13世纪才开始使用纺车纺线,以取代发源于古希腊的名为“纱轴”的原始纺织工具。甘肃考古发现,中国最晚在公元1世纪就开始使用纺车了,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中国对世界交通工具的历史也有不小的贡献,比如硬质双侧马镫的使用。中国出土的双镫陶马俑证明了中国早在公元322年就开始使用双侧马镫。这项发明在公元6世纪才流传到欧洲的匈牙利,又于公元10世纪传到伊朗,在当地史料中还可找到称马镫为“中国鞋”的记载。
此外,孙教授还依次介绍了舵、瓷器、算盘、十进制以及位值制这几种来自古代中国的发明。
尽管讲座当天下着雨,到场观众仍坐满了活动厅。提问环节气氛活跃,直至讲座结束仍有观众上前与孙教授进行交流。本次讲座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观众们纷纷表示期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