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外孔院 >> 正文

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举办索非亚孔子学院文化周系列讲座之二——“理解是一种存在的模式:《易经》中的卦、象和辞”

2015-06-02 

6月2日,索非亚孔子学院文化周年度公开讲座拉开帷幕。作为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Heinrich Geiger 博士做了名为《理解是一种存在的模式:< 易经>中的卦、象和辞》的精彩讲座。

Heinrich Geiger任德国波恩天主学术交流基金会亚洲部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美学、哲学,以及西方音乐自中国的接受几个领域。今日他又以出色的中国文化功底为我们从西方人的角度诠释古老、伟大而神秘的《易经》。

出席该讲座的有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葛志强教授,外方院长阿克西尼亚•科列娃女士,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以及保加利亚从事汉语行业的各方人才。听众既有索非亚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和大学生,也有来自索非亚138中学的喜欢中国文化的中学生,全场座无虚席。

Heinrich Geiger 博士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诠释了《易经》:

首先,他为并不了解《易经》的保加利亚学生介绍了《易经》的起源,演变以及诠释流派。同时介绍了《易经》的基本构成。他认为“《易经》源于一种宇宙范式,即以日月为历算依据的天文现象。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符号学性质的演化理论,宇宙与人世在结构上是可以互相比拟的,故这一理论可以运用到人世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他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1.关系的概念与实用主义:从皮尔士的观点看《易经》中的符号学;他认为阳爻与阴爻构成了四象的基础,建立了《易经》符号学的起点,并借用了皮尔士关于符号学的表述,认为阴爻阳爻的符号使《易经》在根据规律变化中成为了“最普遍的科学”。

2.符号的完善:《易经》中的意义感觉领域与理性领域;本章探讨了西方哲学家们对感觉领域与理性领域的看法,他们认为感官心灵与事物的本然之间存在屏障,言语不足以表达客观事物。作者认为,《易经》告诉我们,可以不需那样思考我们的感官和语言,而把感觉当作我们理解世界和天地万物的工具。而《易经》的传承也只能通过表征世界之复杂与变化的卦、象和言来完成。

3.“事物”,“表征”,及“形式”的“三元”结构; 作者认为,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理解《易经》,要在“事物”,“表征”,及“形式”的“三元”结构中寻找符号学的进路。并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4.卦、象、言中的存在;最后的章节中作者引用了王弼、刘勰等人的著作,阐述了理解与存在密切相关,存在作用于人产生理解,语言对理解进行描述,语言意义和客观现实的把握是相互渗透的,语言文字表达的社会性要求我们对卦、象的诠释要十分注重文辞。

该讲座主要以西方哲学、符号学为基础,用独特的角度分析了《易经》,既表达了《易经》以符号学角度理解诠释的重要性,也在更深层次上叩问普遍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

讲座后,听众都认真思考积极提问。保加利亚年轻人对易经的占卜功能都十分好奇,问题主要围绕着在:使用《易经》预测的原理是什么?具体的符号是怎样操作的?当今的中国还是不是会用它来进行占卜?去中国是否能进行六爻占卜?Heinrich Geiger 博士耐心地听取了大家的问题并与在座的一些懂得占卜原理的学者进行热烈的讨论。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用铜钱预测以及相应的卦象符号,以及不同符号之间表示的卦象转折所对应的人事起伏人生变化。他认为,只有通过《易经》,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所以周易与中国的风水、八字等等单纯的占卜手法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哲学的一种思考方式。

上一条: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文化周系列讲座之一——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信仰 下一条: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文化周系列讲座之一——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信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