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索非亚孔子学院文化周正式开幕。下午四点,在索非亚孔子学院孔子厅,来自圣彼得堡大学的教授Alexander Storoshuk,给听众们带来了第一场精彩的中国文化讲座——“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信仰”。索非亚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葛志强教授、保方院长阿克西尼亚•科列娃女士,以及索非亚大学汉语专业部主任艾立山先生等出席了本次讲座。保加利亚学习汉语、热爱中国文化的大中学生以及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共约五十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Storoshuk教授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讲述了普通中国人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与信仰,他模仿起北京胡同中老百姓的日常对话,惟妙惟肖,简直就像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让原本严肃的学术讲座也变得活泼而充满乐趣,不时引起台下观众的阵阵笑声。
Storoshuk教授认为,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凡甚至理所当然的事,恰恰能够揭示人们的世界观,需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从一定距离观察方能发掘其中的深意。他首先介绍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灵魂”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灵魂是从广义上来说,这个概念在传统说法中包括“三魂七魄”,而意识是由阴阳两方面的能量经过复杂的结合而形成。三魂属阳,七魄属阴,寄居于不同的人体内脏器官,相互作用。关于“灵魂”这个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是混合了不同学说和观点的产物。
讲座的第二个话题围绕佛教所供奉的对像展开。舍利是佛教僧人死后火化遗留之物,佛教建筑“塔”,最初便是用来供奉佛祖舍利。教授给听众们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在北京八大处灵光寺瞻仰佛牙舍利的经历,并且详细描述了佛像落成时的开光仪式。台下观众都睁着好奇的眼睛,细细聆听。
讲座的第三个话题为“五行相生相克”。在中医理论中“金、木、水、火、土”为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事物也常常被赋予其中的某种属性。五行学说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方说羊肉、狗肉属火,如果上了火,就不该食用此类食物,以免增加火气、雪上加霜。但是冬天气候寒冷,人们就开始吃羊肉涮锅,以驱走寒气。
越到后面,讲座的内容也越加玄妙。“道”即是“道”,不可解释。“道德”的本质是支持社会生存下去的东西,不能用“好”抑或是“坏”来评判。而“气”是实在的事物,Storoshuk教授认为“气”的概念最为复杂、最难理解。一番解释,更是引发在座听众的无限思考。听众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最后的提问环节颇为热烈,面对“何为邪恶”这个问题,教授认为我们不能单纯用好坏来给事物定性,同样的事情,从不同角度出发,就会获得截然不同的答案。听众频频发问,讨论还涉及到西方人如何学习古老的中国智慧,以及中国现代教育和传统国学之间的矛盾等话题。
Alexander Storoshuk教授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并在中俄两国进行研究,现任教于圣彼得堡大学,并在各地担任客座讲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中国文化,涵盖唐诗、哲学、中国书法以及民间信仰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