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题为“汉字中的文化内涵”的文化讲座。本次讲座面向孔子学院全体学生,由孔院的俄国汉语教师拉达主讲。讲座内容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增进了俄国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和喜爱。

拉达老师从“仓颉造字”说起,先对汉字五千年的演化史做了一番回顾: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既勾勒了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字形演变轨迹,也呈现出不同书体的迥异神貌。同时,拉达老师还介绍了伴随着汉字书写的“文房四宝”文化。接着,拉达老师用大量字例,讲述了汉字同音现象带来的“谐音”文化,如“鸡立石上”谐音“吉利、吉时”,“福倒了”谐音“福到了”,新婚床上的“枣和花生”寓意“早生贵子”,还播放了“施氏食狮史”的动画视频……这些有趣的例子引发了听众的阵阵笑声。

本次讲座的一大特点是:没有把汉字和汉字文化定格为五千年的历史古董,没有停留在挥毫拨墨的传统书法艺术,而是着意介绍它在现代艺术中重新焕发的勃勃生机和巨大魅力。拉达老师让学生欣赏了现代汉字艺术的两个杰出代表:台湾的云门舞蹈《汉字》与大陆艺术家徐冰的汉字美术作品。
讲座之后,是提问和答疑环节。俄国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汉字问题,继续向老师求教,老师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资源。
供稿人:王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