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晚,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邀请奥地利对华友好及文化关系促进协会会长、维也纳中国及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卡明斯基(Gerd Kaminski)教授举办“中国婚庆和葬礼”的专题讲座。
此次讲座以“天空和大地”、“白布”、“牛头马面”、“结婚仪式”以及“冥界”为关键词,为到场听众介绍了中国传统“红白喜事”的文化内涵以及表现形式。
讲座首先以喜庆的婚礼开始。卡明斯基教授介绍了中国婚礼的传统习俗,如婚嫁中的“六礼”即从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详细介绍了“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请期”——择吉日完婚,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以期盼婚姻长久美满等概念。在婚庆部分还为到场听众展示了新娘的嫁衣以及鞋垫等物件,还介绍了中国现代年轻人的相亲活动等。随后,卡明斯基教授又展开了殉葬文化部分,他先为听众们梳理了“三魂”的概念,即“天魂、地魂、人魂”,人去世后,三魂去往三条不同的道路也通向不同的世界。天魂归天路,为其主神收押;地魂归地府,牛头马面就是地府阎王和判官的巡逻官,巡逻防捕逃离的游魂;人魂则徘徊于墓地之间。因此在民间,有“饿鬼”的说法,就是形容不断受饥渴折磨而不安的鬼魂。因此,在一个人去世后,亲友都会有烧冥币,供饭食等习俗。
讲座通过喜庆热闹的婚礼与神秘幽暗的冥界的鲜明对比,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等形式将地道的中国民俗文化呈现出来。值此,由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2016年度中国民俗文化系列讲座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供稿:史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