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2日,为推动中文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有效融合,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在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举办了题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授跨文化能力”的教师培训工作坊。此次活动邀请到了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杨多克(Peter Jandok)担任主讲人,13位来自德国各地的中文教学者参加。

杨多克现任教于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是“国际项目管理”专业的负责人,他的研究重点是“德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文作为外语”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培训当天,杨多克围绕如何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有意识地传授跨文化能力展开讲解,首先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导入,介绍了著名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国家文化比较模式,这是一套可量化文化差异且可应用于经营管理的文化维度理论。之后他又介绍了德国文化心理学家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的文化标准理论以及他在跨文化敏感度方面培训的贡献。随后,他通过一系列结合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带领教师们探讨如何将跨文化元素自然融入中文教学中。他特别强调了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将中文教学与中国日常生活文化的引介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与中国的长期兴趣。

与传统的国情介绍或中德文化简单对比不同,本次工作坊主张进一步超越文化对照法的教学模式,转向基于实证研究的跨文化教学路径。杨多克介绍了一些有关中西跨文化交互的研究成果,并鼓励教师们将其引入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理解力。
此次培训参与者来自多所教学机构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德国本地文理中学的教师、来自各地大学汉学系的专业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中文教师,以及多位活跃在孔子学院教学一线的教师同仁。这不仅体现了德国中文教学群体的多元性,也展现出教师们对教学法创新与文化教学融合相关主题的高度关注与实践热情。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也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供稿 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 刘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