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6日,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下设的图西亚大学孔子课堂与巴勒莫大学“中国-地中海”项目联合举办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为“中国人眼中的地中海”(Il Mediterraneo attraverso gli occhi dei cinesi)。此次研讨会由图西亚大学的意方中文教师、中文专业教授盛丽(Victoria Almonte)以及巴勒莫大学中文专业教授雷娜达·芬奇(Renata Vinci)主办,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举行。本次活动是罗马孔子学院20周年庆的系列活动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地50多名学者和师生参与。

开幕式上,盛丽与雷娜达致欢迎辞,感谢各合作院校的学者对研讨会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研讨会包括主题讲座、学者对话和圆桌会议。在第一部分,来自米兰IULM大学的保罗教授(Paolo Proietti)介绍了图片和翻译文献中关于东西方文明的描述,讨论了这些文献的侧重点以及它们给受众带来的印象,并从中反思文化传播对事物社会形象构建过程的影响。学者对话环节,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马克教授(Marco Caboara)和热那亚大学的路卡教授(Luca Lo Basso)围绕当时的航海地图、模型及空间科技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和地中海各国对彼此的了解和看法。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毛里裘教授(Maurizio Paolillo)与罗马第二大学的费德里克教授(Federico De Romanis)进行了学者对话,讨论了公元2至3世纪中文字体中的埃及痕迹以及秦汉商人在对外贸易中的外交作用。

当天下午,图西亚大学的弗朗切斯卡教授(Francesca De Caprio)、巴勒莫大学的雷娜达教授和佛罗伦萨大学的江美琳教授(Miriam Castorina)进行了另一轮学者对话。弗朗切斯卡介绍了在拿破仑时代,意大利人保罗·马杰利(Paolo Magelli)在征战途中的信件,对地中海以东地区的描述。雷娜达和江美琳则分享了清朝旅行者眼中的地中海海洋景观。


圆桌会议之后,雷娜达介绍了巴勒莫大学“中国-地中海”项目的两项成果:第一个是播客《西游记:当中国发现地中海》,第二个是由雷娜达编辑的书籍《通过中国视角航行地中海:大陆间海洋的跨文化叙述》。

本次活动通过追溯古代文献,研究东西方古代跨文化交流的历史,旨在为当代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提供借鉴与启发。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文化传播的理解,也为促进现代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图西亚大学孔子课堂自2016年揭牌至今,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积极与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沟通,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动力,建立国际视野并提高学术与文化交流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课堂也将继续加深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紧密合作与互动,为推动人文科学的进步和不同文化间的友好往来贡献力量。
供稿 罗马大学孔子学院 唐湘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