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承办,中国孔子研究院和尼山圣源书院协办的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典礼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成功举办。
结业仪式由我校科研处处长张朝意主持。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创始人、主讲人安乐哲(Roger Ames)、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王殿卿,以及海淀区委宣传部、中国孔子研究院、北京四海孔子书院等多家单位与部门的领导出席了结业典礼并发表讲话。
牛喜平秘书长高度肯定了讲习班举办六年来在促进中西文明对话与交流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他表示:“从2011年的‘儒学及中华文化种子师资培养项目’到今年的‘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该项目先后已培养近300名学员,遍及10多个国家,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但同时创新中华文化表述方式、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依然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联合各家力量,让此项目推进的更快一些,影响的学员范围更广一些”。
孙有中副校长回忆起去年参加此项目闭幕仪式的场景,感触颇多。他表示中西方智慧有差异但也有共通之处,孔夫子数千年前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圣经中的”Prove all things:Hold fast that which is good”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讲习班的各国学员能汇聚到一起,探讨中西文化、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正是在践行孔子的仁义之道。孙校长表示,此讲习项目与北外的使命——将中国介绍给世界高度契合,下一步北外将联合多家力量,把讲习班做成一个品牌,持之以恒地推进下去。
作为项目创始人,安乐哲先生深情回忆了项目发起、筹备以及发展的艰难过程,并感谢来自各方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此项目有两个特点:一、它是进化性的,一方面学员从教授身上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教授们与组织者们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改进和提高的意见;二、它是每一个人的,面向不同年龄、国籍、性别的人开放,而世界最终会因这些学员的努力而改变。
随后,牛喜平、孙有中、安乐哲、王殿卿等人为讲习班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
2016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论坛于结业典礼后举行,讲习班8位学员代表围绕着“‘人’观念上的中西互鉴”这一主题汇报了此次学习的成果。论坛由北外东西方关系中心副主任董宜坤主持,讲习项目创始人安乐哲先生和中心主任田辰山先生全程参与了对话与讨论。
我校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晓慧、科研处冯刚出席了结业典礼。
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为期一个月,在孔子诞生地尼山东麓的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行。夏威夷大学著名比较哲学专家安乐哲教授担任主讲,另有7位知名中外教授参与。学习内容涉及“西方人理解中国的障碍在哪里”、“中华文化如何表述才恰当”、“为什么中国是个‘一多不分’故事”等30多个带有普遍性的文化困惑问题。通过对“四书”和老庄为重点的经典阅读与比较哲学阐释,学员学习在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话语体系上的中西互鉴方法,基本掌握了运用“以中和关系为本”的“一多不分”话语,恰当讲述中国文化问题能力。此次讲习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探索了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