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孔院处|基地 >> 正文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三种图书出版并在法兰克福书展举办“我眼中的你”文化讨论会

2013-10-09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支持的项目“中国与德语国家的文化相遇”丛书五本中的三种,近期已经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出版社(duesseldorf university press)共同出版。2013年10月9日上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杜塞尔多夫大学出版社、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主办的法兰克福书展“我眼中的你”文化讨论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展厅举行。

本次讨论会的主题是“我眼中的你:中-德、中-奥互视”。讨论会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德国:相互感受”;第二部分是“中国-奥地利:形象与经验”。通过这场讨论会,与会嘉宾给我们带来对不同文化间“刻板形象”以及音乐和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提供了不同视角的深刻解读。

参加“中国-德国:相互感受”讨论会的专家和嘉宾有杜塞尔多夫大学前校长、著名医学史专家腊碧士教授(Prof. Dr. Dr. Alfons Labisch)、杜塞尔多夫大学出版社社长许思慕教授(Prof. Dr. Hans Süssmuth)、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培高德博士(Dr. Cord Eberspächer)、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雪涛教授。讨论会上,中德专家重点讨论了中德以及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刻板形象”。腊碧士教授认为,通过青年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可以打破互相之间的“刻板印象”,达到双方真正的交流。许思慕教授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刻板形象”,并不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在心理中形成的,因此双方都要探索这种“刻板形象”的形成机制,深入了解这种内在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从而帮助更多人树立对彼此比较正确客观的形象。李雪涛教授认为,两种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都是人为虚构出来的。许思慕教授说,外研社与杜塞尔多夫大学出版社此次共同推出的德-汉双语版《我眼中的你——20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意志》、《道纪经——一个西方艺术家眼中的〈道德经〉》、《艺术与音乐的国度——中国人眼中的奥地利》等书就是解决两种文化刻板印象的典型案例。这些作品的视角是多元的,展示的内容是多层面的,都是一些独特的个体对不同文化的观察。要真正地解决刻板印象,还需要个体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阅读和亲身经历的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消除彼此的刻板形象,从而达到真正的沟通。

参加“中国-奥地利:形象与经验”讨论会的专家和嘉宾有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李夏德教授(Prof. Dr. Richard Trappl)、奥地利广播电台原驻京记者弗斯佩尔尼克女士(Cornelia

Vospernik)、中国-奥地利文化交流项目经理王健博士、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创建人赵静女士。讨论会上,中奥专家与嘉宾就音乐和艺术在两国人民交流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嘉宾认为,音乐和艺术,是中奥两国人民交流的桥梁,借助于音乐、艺术的共通工具,中奥人民建立了深厚友谊。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相信音乐和艺术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中国与德语国家的文化相遇”丛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主编,第一辑的五本计划在年内出版完成。

上一条:我校举办"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论坛" 下一条:汉语桥-英国(苏格兰)中学生夏令营”闭营仪式暨汇报演出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