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9日,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与下属教学点玛拉工艺大学马六甲分校联合举办中华文化活动。此次活动在马六甲玛拉工艺大学分校和马六甲著名的鸡场街举行,旨在向学生们介绍中文和中华文化,促进不同社区的互动。
活动由鸡场街十大华人会馆的寻宝大赛、文化体验和闭幕演出组成,近200名师生和观众参与了此次活动。马六甲首席部长投资与对华事务顾问拿督林万锋、马来亚大学主管国际交流合作的副校长林爱莲教授、玛拉工艺大学马六甲分校副校长穆罕默德·哈里里教授(Mohamad Hariri Hj. Abudullah)、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马方院长艾琳副教授(Noor Zalina bin Mahmood)以及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朱丽教授出席闭幕式。

穆罕默德·哈里里教授在讲话中表示此类文化活动的举办使学生、教职员工和研究人员受益,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并使他们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成为全球公民。林万锋表示,对于所有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而言,了解和欣赏马六甲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深厚友谊非常重要。马六甲让许多游客着迷的是自汉丽宝公主时代以来,早期华人移民创造的显著地标和遗产。沿着鸡场街和荷兰街,犹如走入时空隧道,烙印着马六甲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融;马六甲以团结和兄弟情谊为特点的宗族或“Kongsi”房屋代表着分享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这将继续成为后代巩固友谊的纽带。林爱莲教授总结道,马六甲玛拉工艺大学语言研究学院和马大孔子学院的合作项目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之间提供全面的教育和文化合作项目的重要伙伴关系。孔子学院的主要目标是增进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了解,并加强教育网络。通过学习语言,能够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并互相学习。

寻宝活动中玛拉工艺大学马六甲分校的学生们组队竞答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在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的文化体验角,参与者体验了中国茶、中国结和中国书法,不少本地和海外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争相体验,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去看看。在文化演出暨闭幕式上,川剧“变脸”的开场赢得阵阵掌声,中华民乐表演、扇子舞、二十四节令鼓轮番上演,歌曲《朋友》唱出了源远流长的中马友谊。
此次文化活动加强了参与者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