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6日,索非亚孔子学院开展“孔子学院周——文化中国你我谈”系列讲座。本次讲座诚邀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温霜教授主讲,题为“跨越语言,心灵互通:中保文学交流与互鉴”。讲座由索非亚孔子学院保方院长阿克西尼娅•科列娃主持。

林温霜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专业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保加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她长期从事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保加利亚文学、中保文学交流、巴尔干民族研究等。2013年获保加利亚议长颁发的“保加利亚议会奖章”,2019年获保加利亚教育部“文化推广特殊贡献奖”。
讲座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保文学家和中保文学作品交流与传播。林温霜教授介绍了鲁迅和伊万·伐佐夫。伊万·伐佐夫是保加利亚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评价伊万·伐佐夫为文学上的革命者,他在打破旧规范的同时也是完美的塑造者。鲁迅在书中介绍伊万·伐佐夫,并将他的著名文学作品《村妇》《战争中的威尔珂》《轨下》等译成中文。保加利亚翻译家也将诸多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保加利亚语推广到保加利亚各地。保加利亚翻译家先锋波拉·季米特洛娃·别利瓦诺娃(Бора Димитрова Беливанова)曾把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保加利亚语。
第二部分介绍中保文学话语的相近性。林温霜教授以保加利亚翻译家佩特科·希诺夫(Петко Хинов)翻译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的译文与原文为例,解释了保加利亚与中国文学话语和文学表达的相似性。
第三部分介绍不同时空下的文学作品隐喻手法的运用。林温霜教授以鲁迅文学作品《药》和保加利亚作家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Здравка Евтимова)的小说《鼹鼠血》(Кръв от къртица)为例,尽管两部作品在时代、地点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有诸多差异,但他们对诸如馒头(Хляб)、钱(Пари)、婴儿(Бебе)、生命(Живот)等隐喻手段和写作手法的运用具有相近之处。
最后林温霜教授表示,虽然中保文学作品存在差异,但差异中存在相似性。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中保文化交流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进一步促进中保文化交流。
索非亚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秀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繁荣,索非亚孔子学院的宗旨是致力于中保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保友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