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日,伦敦孔子学院“多元中国”学术系列讲座第12讲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英语与比较文学系荣休教授翟亮(Leon Chai)应邀做题为《望乡:对中国社会意识的反思》专题讲座,吸引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周边高校近30名学生参加。讲座由伦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侯毅凌主持。

讲座中,翟亮教授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了儒家互惠理念对中国社会意识的影响,以及该理念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他认为,与西方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网络不同,中国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交往的互惠性,这是构建中国社会关系的关键性原则。在中国的社会意识中,每个人都是庞大的社会协作团体中的一员,当一方提供较多的帮助支持时,另一方会根据人际互动的回报原则,同样提供较多的帮助支持回馈给对方,以实现人情互惠。互惠性是社会成员建立稳定关系的重要纽带。
讲座最后,现场观众积极提问,例如,不同国家的社会意识对文学的塑造和影响,中国社会交往的互惠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等,翟亮教授分别进行了针对性的回答和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