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为庆祝我院理事朗宓榭(Prof. Dr. Michael Lackner)从事汉学研究四十周年,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借65岁生日之机,和国际人文研究院、汉学系及孔子学院一起,在大学橙园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庆典活动,多位前任和现任大学正副校长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汉学界知名学者宾朋100余人齐聚活动现场。孔子学院院长徐艳博士和陈杭柱教授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国际人文学院副院长赫尔博斯教授(Prof. Dr. Klaus Herbers)首先代表国际人文学院发表了讲话,他巧妙地发挥了朗教授的德国名字(指一位屠龙英雄)含义,回顾了他创建国际人文学院的历程,将其间的重重困难比喻为恶龙,回望了朗宓榭以独特的研究思路、渊博的学术知识、特别的学术组织能力赢得了德国联邦教育部的大力支持,战胜种种“恶龙”,勾勒了埃尔兰根大学汉学研究的国际地图。

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校长何有信教授(Prof. Dr.-Ing. Joachim Hornegger),文学院院长特林采克教授(Prof. Dr. Rainer Trinczek),中东亚语言文化学院的王马克教授(Prof. Dr. Marc Matten)以及巴黎高等研究应用学院的马克教授(Prof. Dr. Marc Kalinowski)分别代表大学校方、文学院、汉学系以及国际汉学界向朗宓榭教授送上祝福,并感谢他一直以来在国际合作和汉学研究领域的贡献。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考古学家罗泰教授(Prof. Dr. Lothar von Falkenhausen)为本次活动精心准备了主题演讲“当今汉学的‘诞生之处’”(On the Sitz im Leben of Sinology today)。随后,法兰克福大学的汉学家阿梅龙教授(Prof. Dr. Iwo Amelung)作为朗宓榭教授早年的科研助手,与来宾们分享了若干珍贵的老照片,这些旧照摄于90年代末、00年代初,记录了朗教授多次到访中国及在大学推动汉学相关项目的努力。海德堡大学的顾有信教授(Prof. Dr. Joachim Kurtz)回顾了他师从朗宓榭的学习和研究道路,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提出了“朗宓榭是否是当今德国汉学界的“君子”的问题。阿梅龙教授与顾有信教授一同向朗教授赠送了由他们主编、25位学者参与的生日纪念文集《解读征兆:语言、历史与预测》(Reading the Signs: Philology, History, Prognostication. Festschrift for Michael Lackner, Iudicium Verlag, 2018),而文集的封面就选用了朗宓榭浸淫多年的《观玩图》 (其核心是“君子”,选自《研几图》,13世纪),也侧面表达了学生后辈对朗宓榭的景仰之心。
朗宓榭教授感谢了到场的嘉宾好友,对这份不期而至的礼物感叹唏嘘,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学术道路,从中国古代梦书、来华传教士的探讨,到宋明理学的研究,晚清外来语的思考,以及到目前从事中国术数研究,课题庞杂,也有对“旁门左道”的偏好,对许多旁人认为不入流的学问感兴趣,所以他风趣地请大家拭目以待,他在今后的研究中,一定还会有令人惊讶的课题。庆典活动在《新疆组曲》欢快的钢琴乐音中落下了帷幕。
撰稿 邱瑞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