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5日,首届欧洲藏中国文献国际研讨会在德国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的孔子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先生(Dr. Eberspächer, Cord)主持。中国和欧洲多国专家学者参与此会,在会上积极发言并热烈讨论中国流失已久、现藏于欧洲各大博物馆的中国文献问题。
首先,驻德使馆教育处公参姜锋先生进行了开场发言,他表示,此次会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文献在欧洲的收藏进行收集管理,可让炎黄子孙更能深刻了解中国的文化。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回顾中国学发展历史,展望发展趋势,促进欧洲中国研究文献资源典藏与服务机构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中国研究文献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为欧洲及各国学者提供学术沟通和合作的平台,共同探索合作与分享的途径,促进国内外中国学研究的学术发展。
到会嘉宾还有河南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Elephant Publishing) 王刘纯社长,他与陪同人员河南大地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耿相新先生远道从中国河南带来了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特色的版画,并赠送给到会嘉宾每人一份。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张西平主任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少川教授分别为大家做了专业的报告。
张西平主任在报告中表示,近期在某博物馆发现了一件明代时期的中国航海地图,其深渊影响和意义可以和“郑和下西洋”媲美,他还开玩笑说,“说不定上面还记录着钓鱼岛的归属问题,那么,这也对现在的中国社会意义非凡。”

周少川教授阐述了研究海外中国学的意义并详细介绍了中国目前藏于欧洲的经典图书、文献、绘画等艺术品的现状。他表示,“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我们曾缺失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想开展跟欧洲各位学者和图书馆、博物馆的相关合作,整理出目录和细则,让中国缺失的文献在相对短的时间之内能让更多的学者和群众了解到。在演讲期间,他和张西平教授还向到会嘉宾展示了各种古代的壁画和书中插画的还原图,图文并茂的展示出还原中国藏书以及唤醒我们逝去文化的深渊意义。

国学和藏书的研究和整理复原工作集中了对中国人文学术的研究与阐述的世界性智慧,是中国人文学术走向世界之林的不可或缺的重大资源库,是中国了解世界如何观察中国的窗口之一,也是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深层次文化基础。同时,它的研究成果又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创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