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迎来了来自台湾的二胡演奏家蔡振宇先生,向听众朋友们展示中国古典弦乐之美。
为本场音乐会致欢迎辞的是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李夏德。李院长代表孔子学院热情地欢迎了不远万里来到维也纳的蔡先生,他指出,此前蔡先生在2010年来到维也纳为我们举办过讲座,三年后我们能够再次请他来到这里,实在是机会难得。
随后,蔡镇宇先生的姐姐,来自台湾的琵琶演奏家蔡沛如女士为大家介绍了二胡这一中国传统乐器:二胡起源于中国唐宋时期,它原本是少数民族的乐器,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和流传,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弦乐中最终要的成员之一。有人说,二胡就是中国的小提琴。
音乐会正式开始,开场曲目是盲眼的二胡艺人孙文明于1952年冬季创作的《流波曲》。乐曲虽名为《流波曲》,写的却不是曲水流波的轻快场景,而是作曲人多年漂泊流浪的寥落心情。从蔡先生奏出的第一声琴音开始,现场就被这如怨如诉的曲调带入到了悲戚的故事中。整曲情感深沉,节奏平稳,结尾处再现引子的旋律,好似一声无奈的长叹。
接下来,蔡先生为大家演奏了《月夜》、《葡萄熟了》、《蒙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乐曲。其中一曲《空山鸟语》技惊四座。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当晚,蔡先生用他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饱满的情绪,将“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静谧悠远和“百鸟争鸣”的欢快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曲终了,听众们都激动地起立鼓掌,蔡先生鞠躬致谢三次,掌声仍然不息。
音乐会结束后,多位对二胡感兴趣的听众们都主动留下来,和蔡先生就二胡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乐器结构、音色和音质特点的区别进行讨论。专程赶来的Dietmar Hellmich,Dana Cristina Probst,Wolfgang Liebhart,Wladimir Pantchev等奥地利作曲家纷纷表示想为蔡先生度身打造几首乐曲,共同合作打造中西合璧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