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6日上午,由中国重庆市人民政府、杜塞尔多夫市政府主办,中国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承办的“第四届杜塞尔多夫中国节”在杜塞尔多夫的Markt广场拉开帷幕。如主持人开场所说,“如果一个节日首次出现在一个城市,那是‘初次尝试’;如果第二次出现,那是‘被人接受’;如果第三次出现,可被称作‘深入民心’;如果已连续四次在同一城市举办该节日,那么这个节日是该城市的‘传统’。”正如这位德国主持人说的,随着杜塞尔多夫与中国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中国节已经不再是一个外来节日,它已逐渐深入杜塞人民的内心。

上午11点,刚刚上任5天的杜塞尔多夫市新市长托马斯•盖泽尔(Thomas Geisel)市长发表开幕辞。“10年前,杜塞尔多夫和重庆结为友好城市。在经济、科学和文化领域这两个城市一起并肩作战,一起携手合作完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项目。今年,横跨欧亚大陆的新丝绸之路——重庆始发至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洲国际铁路正式运行启动,截至2014年8月共开行专列136趟,11000多个标箱直接送达在这两个城市之间。通过这些合作交流,两个城市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取得可观的成绩,两个城市人民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加深,对这些积极向上的发展与所获得的成果,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今年,我会把我任期中的第一次国外友好访问献给中国!”

发表完开幕词之后,在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梁建全先生的陪同下,盖泽尔市长逐一参观广场上的“中国帐篷展台”。他们来到杜塞TCM中国传统中医养生会馆(TCM Center)的展位品尝中国茶,技师一面展示茶艺,一面给二位讲述中国茶艺的工序以及各种茶叶的口感和味道。随后,市长和总领事来到华为展位与华为技术德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岳伦先生亲切交谈,岳伦先生送给市长和领事一本华为公司工作总结报告以及公司在德数年开发出的新产品介绍。华为公司在德国的这几年,已经拥有自己的固定市场,其研发的手机和各类高端数码产品已经走进德国百姓的家中。
如同前几届中国节,在杜塞尔多夫市的热情邀请之下,几位来自重庆的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术家远到而来,在中国节上现场展示独门绝技。这次他们展示的艺术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包含了荣昌折扇、梁平竹帘、漆器技艺、中国布艺、剪纸以及乱针绣。这些中国传统艺术让德国杜塞居民大饱眼福,两国人民虽然语言并不相通,但人们对于艺术的热爱是不变的,在肢体语言和眼神的交流下,他们能懂得对方的意思。
当天,在主舞台上最精彩的节目可谓是“川剧变脸”了。川剧变脸是川剧最精彩的表演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任务的内心及思想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里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这位来自中国重庆的表演家丰富的“表情”下,台下赞叹连连。有几位德国小朋友一直跟父母说着:“看,魔术,魔术!”

来自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的于淼老师现场找了几位对中文感兴趣的小伙子,正教他们“tang”的四个不同读音和含义。孔子学院的谢萌老师一直是孔子学院“体验汉语”课堂的主讲老师,她正在向学生介绍中文里的四种不同发音,而牛老师正在给这位德国女士上书法课。孔子学院的体验课程吸引了众多观众。

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一直以来都是杜塞尔多夫中国节展示区域最重要的主宾之一,因为他们在有效的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让德国人了解“古代中国”和“新中国”的不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