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15日,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2014年秋季教师志愿者全体会议顺利召开。来自9个城市的43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齐聚一堂,在异国的深秋感受到了如家人团聚般的温暖。针对今年新到任的教师和志愿者较多,面临的工作、生活问题也较多这个特点,此次会议分为“罗兰大学孔子学院管理规定说明”、“跨文化适应研讨会”、“孔子学院汉语测试说明”、“汉语教学研讨会”四个部分,目的在于提高新老教师对孔院规则的认识,加强纪律,切实解决汉语教师及志愿者面临的汉语教学及跨文化适应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新手教师快速成长,引导新到匈牙利的教师及志愿者顺利地适应国外的工作和生活。在孔院中方院长黎敏教授的主持下,教师们互动交流、观摩研讨,收获颇丰。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14时,全体会议正式召开。首先,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黎敏主持了工作会议,逐条解读了《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规定》。黎敏院长特别强调,全体教师务必严格遵守汉办及罗兰大学孔子学院的管理规定,严守纪律,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投入教学及文化活动之中,按时向孔院中方院长提交教学计划和总结,协助孔院做好教学与文化传播工作,营造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随后,大会进入“跨文化适应研讨会”阶段。与通常的专家讲座不同,本次研讨会的主角就是参会的教师和志愿者。他们大多初到匈牙利,且分布在9个城市,有的教师志愿者独自在外地教学点工作,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过问题。因此,研讨会的目的不是增强理论知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研讨会特设了有趣的“吐槽”和“分析与献策”两个时段。首先,让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教师及志愿者能够有一吐为快的宣泄机会,借此达到减压和心理调适的目的;其次,在场的有跨文化适应经验的教师和志愿者就某些具体问题帮助分析,提出顺利适应的策略。许多教师都踊跃发言,为大家讲述了一段段或沮丧狼狈、或温暖友善的故事。陈赟老师以自己与匈牙利室友合住的生活体验告诫大家要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霍菲菲老师以亲身经历提醒大家切忌给政府工作人员小费;徐荟尧老师则为大家分享了一位米什科尔茨的老奶奶如何为她指路、亲自带领她到达目的地的温馨经历。拥有几年匈牙利生活经验的孔猛、谢婧、刘靖、郭小明老师,就新到任的教师及志愿者遇到的问题耐心解答,提出建议。通过交流分享,大家不仅释放了不快,还掌握了许多实用的国外生活知识,增强对这个国家及其民族特点的了解,这些对在这个陌生国度展开教学、愉快生活都大有裨益。在研讨会的最后,黎敏院长为大家解读了跨文化适应的模式、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引导大家从这些事例中反思自我、寻求办法。黎敏院长恳切地指出:“来到异国他乡,我们要多与当地人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文化机制,要学会降低过高的预期,避免消极心理;在国外生活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这也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首要目的。”
研讨会后,李妍老师做了非常详尽的“孔子学院汉语测试”说明,鼓励老师们运用HSK试题作为测验题目。
15日下午,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召开“汉语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重在解决新手教师汉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帮助新手教师迅速成长。为此,此次研讨会包括教学观摩、分组讨论、集体汇报总结三个环节。根据教学岗位的特点,研讨会设置了低龄组、高中组和成人组三个“教学工作坊”,分别请在这些教学中有经验的老教师郭小明、孔猛和吉平老师进行教学示范。在分组观摩了三位老师精彩的示范课之后,各组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涉及“幼儿词语教学”、“课堂游戏与活动”、“成人汉字教学”、“媒介语的使用”、“中高级文化与语用教学”、“HSK考试一对一辅导”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次研讨会也为新老教师交流提供了平台,许多新手教师面临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语言点讲解费时费力等问题,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为此提出了好的建议,同时也被新手老师们的热情与活力感染,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新兴的课堂活动、教学技巧。在集体汇报环节,三位组长就各组示范课的心得体会、本组成员的疑问与解惑做出了详尽的汇报说明。在一些问题上,老师们基本达成共识,如幼儿汉语教学以培养兴趣为主,要运用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自零起点开始就要平衡好拼音与汉字的教学,强调汉字的重要性;针对高级水平的学生要注重语用规则和潜在文化的教学;避免枯燥地灌输知识,加强学生的输出练习。老师们也纷纷表示,要把本次研讨会的心得体会切实运用到教学之中,做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汉语教师。
最后,黎敏院长为罗兰大学孔子学院2014年秋季教师志愿者全体会议做总结,她殷切地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在这里愉快地生活、认真地教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至此,会议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大会不仅为罗兰大学孔院各教学点的教师提供了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的契机,更为大家带来了家的温暖。有缘千里来相会,相信罗兰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师们可以携带着团聚的力量出发,在这片土地上用热情谱写出最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