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有幸邀请到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天开了”的新书朗诵会。
生于1945年的顾彬是个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及作家,任职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他的德文、英文、中文出版的专著、译著和编著达50多部,20世纪九十年代起,顾彬在中国文学的翻译方面成绩斐然。极具批判性眼光和汉学家独特视角的顾彬每次在中国接受采访或者发表言论都会引起激烈的讨论,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作为德国-奥地利作品巡回朗诵会的维也纳站,顾彬教授的到来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室里座无虚席,现场极其安静,听众们目不转睛地聆听着文字的声音。
回到维也纳对顾彬教授而言,是故地重游,因为他早年求学于维也纳大学汉学系。顾彬教授曾多次造访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去年他作为诗人杨炼诗集的译者,而此次朗诵会,除了以一个翻译家的身份,他带来了其译著《荀子·怎么做人》,还有他的一套四卷本诗集的三卷,第一卷《房间里的男人》、第二卷《临渊之悟》、第三卷《动荡的安宁》及其散文集《中国山》。 顾彬教授首先诵读了每本诗集的开篇引言,为大家介绍每本诗集的创作动机及创作背景。第二卷《临渊之悟》创作于其1974年11月至1975年10月初到北京,1978年到北京的学术考察及1985年3月的中德作家见面会期间。这部诗歌集的原题为《母在母腹》,这样,文革期间人们的“自我相关”能够得以表达,但1978年他想到了现在成书的题目,一是受到中国佛教中坐“禅”讲求的顿悟;二是他深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第三卷《动荡的安宁》创作于其1977-1985的柏林岁月,以中国四言诗及日本三行诗等成诗。《中国山》收录了顾彬教授的三篇散文,记录了他在中国的简朴生活点滴,有着四十多年中国经历的他将目光重新投射,带听众重回那段始于文革的时光。《荀子·怎么做人》中顾彬教授特别朗诵了荀子关于“修身”的论述,这也引起了朗诵后听众与顾彬教授的讨论。
在聆听中,时间就停滞在了那一刻,读者们与顾彬教授一起重回他上世纪的中国岁月,聆听中国哲学家荀子的劝悟。由于顾彬曾在1974-1975年间在北京短居,这段文革期间他的经历为他诗歌创作的批判性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使他的第二卷诗集带上了中国诗歌无题的特点,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及他在中国的经历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