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与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联合举办的“中欧丝绸之路研究现状系列讲座”第三场专题报告会在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主教学楼如期举行。来自美因茨大学Peter Kupfer教授带来了题为《丝绸之路之前的葡萄酒之路:新石器时代及古希腊罗马时代中国及欧亚大陆的酒文化面面观》的讲座,讲座由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徐艳博士主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杭柱教授、院长助理韩德琳博士、以及对此专题感兴趣的汉学系师生以及当地民众共计3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Kupfer教授因在汉语教学、汉学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于2000年荣获“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2012年,获得了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颁发的“典宁豪斯奖”。目前,他致力于“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曾在2008-2014年期间,多次在中亚、中国以及伊朗的丝绸之路进行考察。

讲座中,Kupfer教授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地从历史、文学、社会以及语言学等各个视角,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及欧亚大陆的酒文化。其中提到,中国最早的酿酒起源于陕西西安米家崖(公元前3400-2900年),以及中国独特的发酵技术和酿制葡萄酒所用葡萄的种类。另外备受关注的还有中国、近东以及欧洲形状各异不同材质的精美酒具。讲座最后,Kupfer教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解答。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之后,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徐艳博士以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浪漫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为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