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外孔院 >> 正文

英国伦敦孔院中国学论坛邀南京大学解玉峰教授新学期开讲

2016-09-26 

20160926-%e3%80%8a%e8%af%97%e7%bb%8f%e3%80%8b%e7%a0%94%e7%a9%b6%e4%b8%89%e9%97%ae

9月26日,英国伦敦孔子学院中国学论坛新学期第一讲开讲。南京大学解玉峰教授应邀为中外听众做了题为《百年< 诗经>,研究三问》的精彩学术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胡适、顾颉刚等近代学者勇于打破传统禁锢,为近百年来的《诗经》研究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今人理解《诗经》固然离不开前人的启发和引导,但我们也可能不自觉地为前人的一些观点所误导。解玉峰教授对自新文化运动到现在人们对《诗经》研究达成的一些共识提出了质疑。他的质疑集中在三个方面:《诗经》是不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否皆为“乐歌”?是否可以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他认为这些基本问题或许仍需要我们重新面对和思考。

《诗经》是不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解玉峰教授指出,《诗经》的来源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简单划一的“诗”。我们对于当时人们诗歌观念的考察应当极为小心。他举出《诗经》的几个例子,如《渐》九三爻辞,其中的繇辞押韵,在当时可能用于歌唱;而占辞就不押韵。所以他认为,不应当将所有的《诗经》文章都统一界定为“诗”。

《诗经》是否皆为“乐歌”?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诗经》都是“乐歌”。解玉峰教授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史料加以说明,认为任何文字皆可入乐歌唱,若由此得出“唱过即为乐歌”的结论,未免武断。他提出了《诗经》在创作时并不是专为音乐服务的观点,因此说《诗经》皆为乐歌的观点还值得商榷。

《诗经》“风”、“雅”、“颂”的分类古已有之?解玉峰教授认为,春秋时代“风(風)”尚未产生,所以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类别划分尚未形成;而历史上各文献对《诗经》各篇的排序也不尽相同。我们如今将其分为三类过于简单。

现场中外学者与解玉峰教授进行了热烈交流,对讲座涉及的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和学术传承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更有外国学者以西方音乐与文字的关系与之做比较。与会听众一致认为,只有不断拨开重重迷障,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相。从事学术研究也应当秉承不盲从前人结论、勇于质疑、小心求证的学术精神。与会者特别感谢伦敦孔院为中外学者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

上一条:奥地利维也纳孔子学院“闪听”中文课点亮欧盟语言日 下一条:孔子学院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孔院举办多场高端学术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