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外孔院 >> 正文

诗与乐的对话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诗歌朗诵与音乐演奏会

2016-10-25 

当地时间10月25日晚,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诗歌朗诵与音乐演奏会在维也纳市的奥地利广播公司(ORF)演奏厅内圆满落幕。20世纪室内乐团改编演奏了中国作曲家许舒亚、陈晓勇、秦文琛和美籍华裔作曲家梁雷的作品。与此同时,此次音乐会也将诗歌和文学作品融入其中,邀请了来自中央电视台欧洲部的曹民老师朗诵中国作家王小妮的诗书作品。精彩的表演吸引了60多位维也纳当地的中国诗歌与音乐爱好者。

%e4%b9%90%e5%9b%a2%e7%8e%b0%e5%9c%ba%e6%bc%94%e5%a5%8f

音乐会的第一部分20世纪室内乐团改编演奏了中国作曲家许舒亚1995年的曲子“散”。现代的室内乐团选择了竖琴、大提琴、小提琴和锣鼓等乐器来营造氛围,竖琴的声音时而华美,时而如行云流水,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高山流水”颇有些相似。这段乐章结束后,曹老师为观众朗读了王小妮的作品《1966》的第九章,他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个年代。这也为西方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把中国作家对时代和国家的反思展现给他们,让他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音乐会的第二部分选取了中国作曲家陈晓勇2015年最新的作品《Imaginative Reflections》中的前四个章节,乐器则着重使用了黑管。在第三个章节结束后,曹老师为大家朗诵了王晓妮女士的数十首短篇诗歌。这些诗歌或关于月亮,或关于儿童,或关于人生和未来的思考。观众们的思维就像黑管那明亮且带有跳跃性的声音一般,在跳跃着,在想象着,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至此,音乐会的上半场结束。

%e6%9d%8e%e5%a4%8f%e5%be%b7%e9%99%a2%e9%95%bf%e7%8e%b0%e5%9c%ba%e9%87%87%e8%ae%bf%e4%bd%9c%e5%ae%b6%e7%8e%8b%e5%b0%8f%e5%a6%ae

下半场的音乐会以对王晓妮女士的采访开始,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李夏德教授代表现场观众提出了一些问题。王晓妮女士认为中国的作家应该“冷眼旁观”这个高速发展的中国,用自己的笔头记录下剧变中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对于作家自身还是当代中国人都是一种财富。此外,王晓妮女士还亲自为现场观众朗诵了关于“冬天”的三首诗,赢得现场观众的一片喝彩。

%e4%b8%ad%e5%a4%ae%e7%94%b5%e8%a7%86%e5%8f%b0%e6%ac%a7%e6%b4%b2%e9%83%a8%e6%9b%b9%e6%b0%91%e8%80%81%e5%b8%88%e6%9c%97%e8%af%bb%e5%b0%8f%e8%af%b4

音乐会的最后两部分分别改编演奏了美籍华裔作曲家梁雷的2005年作品《戈壁赞歌》和中国作曲家秦文琛2013年的作品《大地晨曲》。梁雷先生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内蒙古风情,仿佛带领观众去到了大草原,看见了蒙古包。而秦文琛先生的曲子是关于初醒的大地。20世纪室内乐团采用了长笛、短笛、黑管、小号、单簧管、双簧管等管乐器来模拟清晨的各种声音,接近生活而又超越生活充满想象。这一部分曹老师也再次登场为大家朗诵诗歌,一些关于“冬日”,而一些关于“玫瑰”,配合着乐团的演奏,别有一番风味。气势恢宏的“浪潮”章节把音乐会推向高潮。

%e8%af%97%e6%ad%8c%e6%9c%97%e8%af%b5%e4%b8%8e%e9%9f%b3%e4%b9%90%e6%bc%94%e5%a5%8f%e4%bc%9a%e7%8e%b0%e5%9c%ba

此次音乐会借用西方现代的演奏手法和西洋乐器,把带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乐章演奏出来,让东西方音乐文化碰撞后有了新的生命力;同时,音乐会还结合诗歌和小说的朗诵,敢于把中国作家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反思真真切切地“读”给西方观众,也是一种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新尝试。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利用维也纳“音乐之都”的优势,希望借音乐推广中国文化,借音乐推动中奥文化交流。

供稿:杨依沐

上一条:中外学者同巡讲 文化中国你我谈—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俄学者巡讲 下一条: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举办《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新书发布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