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11月11日,“上海——最后的逃亡地”展览在慕尼黑展出。此次展览用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向参展者呈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逃亡上海的故事,吸引了大批对此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上海——最后的逃亡地”展览由汉诺威孔子学院发起,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犹太之家、以色列犹太复兴协会等机构的支持下在全德进行了巡回展出。


11月11日晚,慕尼黑孔子学院举办了该展览的闭幕式。Daniel Grossmann先生为来宾生动地介绍了二战期间为躲避纳粹迫害的德国及奥地利犹太人逃亡上海的历史故事。七十多年前,二战战火蔓延全球,给许多国家和民族留下惨痛记忆。中国人不仅顽强抗战保卫自己的家园,还曾为同样饱受涂炭之苦的犹太民族建立了临时家园。那时的“上海隔都”,也就是犹太难民在上海聚居的“难民隔离区”,被称为犹太人最后的“诺亚方舟”。因为当时除中国外没有其他国家愿意为他们提供庇护,数以千计的犹太难民手持着宝贵的“生命签证”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在那段异常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与坚韧而顽强的中国人留下了肩并肩的回忆。之后,Grossmann先生以座谈形式采访了Harry Jorysz先生。Harry Jorysz先生于1938年与父母逃亡到上海,他以自己在上海的亲身经历向人们揭示了犹太人在上海的文化生活。大家全程带着浓厚的兴趣侧耳倾听并在最后与主讲人积极交流了彼此的想法。
此次展览加深了中德之间历史文化方面的互相了解,为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