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年轻学者组成的海外巡讲团来到索非亚孔子学院,以英语为媒介语言举办了三场讲座。讲座题目分别为“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中西思维方式之差异”和“传统中医文化特点和应用”,主讲人分别是北外英语学院翟峥、伊蕊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杨必安三位青年教师。

翟峥老师在《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的讲座中,首先从中西方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对比数据,引述了中西方教育传统的不同。然后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到“文、行、忠、信”四教,阐述了孔子对中国传统教育基本思想的奠定及影响。随后从教育内容、制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比了中国古代及现代教育,并用生动的图片向在场的观众呈现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及现代高考的真实景象。

伊蕊老师在《中西思维方式之差异》的讲座中,以文化比较的视角,主要从哲学、绘画和语言层面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分析中国文化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西方文化分析性思维方式的差别。在哲学层面,她选取了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和庄子的“浑沌”相比较;在绘画层面,通过两幅具有典型意义的绘画分析了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和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在语言层面,通过一些汉译英的例子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意合”与“形合”的差异。伊蕊老师总结说,通过比较才能展现不同文明及思维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的思维可以从差异中寻微探幽,以一方特质启迪另一方,彼此参照,互为镜鉴。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杨必安博士在《传统中医文化特点和应用》的讲座中,为慕名而来的保加利亚民众介绍基础的中医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以及四气五味等中医基础理论。用图片和道具演示了针灸、艾灸、火罐、中草药等治疗方式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讲座之后的现场诊疗环节让观众都跃跃欲试,纷纷走上台现场问诊、治疗。现场体验者接受针灸治疗之后都很兴奋,他们表示针灸诊疗并没有想象中的疼痛感,相反原先有的手指麻木疼痛、肩膀酸痛、眼睛视线模糊、头痛等症状在接受治疗之后顿感缓解,甚至有的体验者说这简直是一种魔法。
每场讲座之后,很多感兴趣的观众都提出了一些问题,与这几位北京来的学者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关心中国的观众都表示受益匪浅。“文化中国你我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在2013年策划的一个创新项目,每年邀请学者就中外交流中的热点话题展开海外巡讲,反响良好,已成为一个特色品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