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外孔院 >> 正文

列日孔子学院举办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讲座

2017-02-14 

cof

2月14日,列日孔子学院邀请比利时汉学家、中国近代科技史和中欧关系史研究专家西赛亚Ÿ亚纳康勒(IsaiaIannaccone)先生做了题目为“中国皇帝的欧洲音乐家、画家、建筑师”的讲座。孔院师生、列日大学相关领域师生、学者以及部分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社会人士聆听了是日的讲座。

西赛亚先生的讲座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详实的史料梳理了欧洲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贡献。他指出,16、17世纪是中西文明接触碰撞的重要时期,中国儒士和西方传教士是这一碰撞的重要融合者。从第一、二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金尼阁、汤若望、邓玉涵等人到第三代传教士南怀仁、卫匡国等人,他们在科技、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宗教领域对中国近代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而第四批到达中国的传教士钱德明、马国贤、郎世宁、王致诚等人的重要贡献则是把近代西方的音乐、绘画、建筑的新知识传入中国。他特别介绍了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Ÿ佩德里尼来中国的历险经历。1702年,他从罗马出发,用了9年时间辗转南美洲、非洲、亚洲,最后在1711年2月到达北京。德理格为康熙皇帝谱写的奏鸣曲是传入中国最早的欧洲音乐,他编撰的乐理专著《律吕正义·续篇》是第一部在中国出版的介绍五线谱的书籍。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他们均受雍正、乾隆钦点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家。郎世宁对于清代宫廷绘画所独有的中西合璧绘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宫廷中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以往的纯宫廷绘画,又不同于同时代中国文人绘画及民间绘画的新颖、别致流派,并使之成为雍正、乾隆时期宫廷绘画的主要风格。

近代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在比利时教育领域较少提及,许多人不知利玛窦是谁,南怀仁又是谁。孔院举办的这类历史讲座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该方面的空白。

上一条: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新春活动系列 (五) 下一条: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新春活动系列 (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