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中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在读博士穆莺莺女士应邀出席伦敦孔子学院中国学论坛第二十五讲,为在座的师生带来题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多语言选择及其语言意识——以中国西南边陲勐广中寨为例》的专题讲座,向大众展示了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和千姿百态的语言意识。
穆莺莺女士是中国首位留学英国的景颇族学者,研究方向为濒危语言记录与保护。讲座中提到的勐广中寨是坐落在中国云南西南边陲云南省德宏州的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至少四种语言:载瓦语、浪速语、波拉语以及汉语。穆莺莺女士在勐广中寨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田野调查,根据语言实践、语言信仰以及语言意识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在她调查的一户人家中,男主人和男主人的父亲使用波拉语,女主人使用浪速语,女儿和儿子同时使用波拉语和浪速语。而在村民之间的日常交谈中,双方会根据对方的婚姻状况和年龄选择使用的语言。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在座师生针对濒危语言的困境和保护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在汉语普通话大力推广的今天,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语言多样化、文化多样化与生物物种多样化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生态的宝贵财富。伦敦孔子学院举办本次讲座正是为了向英国的师生们展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