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7日,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在阿布扎比校区艺术厅成功举办扎染艺术展开幕式。本次展览由扎大孔院与该校艺术与创新学院联合主办,展览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为核心,特邀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传承人张翰敏及由其创建的蓝续团队共同策展。活动将持续至10月5日,为校园带来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盛宴。
展览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分为“蓝染沙语・纹承匠心”“匠心・源起”“色谱・韵律”“纹承・共生”及“创新・共鸣”五大板块,系统呈现了扎染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与当代发展。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在展览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

其中,《生机》系列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该系列以“海底世界・白族扎染”为主题,以传统蓝白为主调,运用扎、缝、染等手法捕捉海洋生物的灵动形态,营造出静谧深邃的视觉体验。作品既延续了白族妇女“手心合一”的工匠精神,也融入了对自然与和谐的当代思考,体现出非遗技艺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特别融入阿联酋文化元素,通过扎染工艺再现阿联酋传统服饰Abaya,并搭配阿拉伯传统坐席陈列。这一创意呈现既保持扎染的艺术语言,又融入本地文化语境,成为中阿人文交流的生动示例。

开幕式上,扎耶德大学社区参与学院院长、孔子学院阿方院长穆尼尔・马吉达拉维(Munir A Majdalawieh),艺术与创新学院院长珍妮特·贝洛托(Janet Bellotto)与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翠翠共同出席。穆尼尔・马吉达拉维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展示,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让师生得以沉浸式体验非遗美学,感知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鸣。”互动环节“纹样盲盒”将开幕气氛推向高潮。由蓝续艺术家设计的布球外观统一,内藏各式扎染纹样,其中江上明月、沙漠骆驼等图案极具阿联酋与扎耶德大学特色。嘉宾与观众踊跃参与,开启盲盒时的惊喜笑声不绝于耳,生动传递出扎染艺术“同工百变、匠心独运”的技艺特质。
展览期间,孔子学院还将推出三场扎染工作坊,进一步拓展体验深度。其中一场工作坊面向艺术与创新学院师生,侧重扎染与专业设计的融合;另两场则面向全校开放,无门槛体验传统手作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