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伦敦孔子学院举办了中国学论坛系列讲座第二十六讲——“古琴中的儒释道思想”。敦孔院有幸邀请到古琴曲广陵派传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民族音乐学硕士尹晓珊女士担任主讲人,为到场嘉宾进行了一场以学术交流为主、文化体验为辅的别开生面的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包括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周边高校的师生、访问学者及社会人士到场参与。

古琴,或称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之一,在其近三千年的历史中,被文人士大夫阶层选中作为其代表乐器。自春秋始,在礼乐治国的环境之下,古琴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人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器。其后,随着中国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古琴的美学思想和修习理念又受到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有为”等思想以及禅宗参禅悟道的影响。孔子说,尽善。乐其可知也。尹晓珊女士从古琴的来历谈起,讲述了古琴与儒家、中国古代的“乐”的地位、儒家与“乐”、道家与古琴、道家与“乐”,并在讲座途中现场演奏了《文王操》《耕莘钓渭》(儒乐代表)、《鸥鹭忘机》(道乐代表)等著名曲目,让到场嘉宾直观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乐曲中的清心平和之道。

本次讲座在尹女士的一曲释家经典乐曲《善普咒》之中落下了帷幕,尹女士在讲座最后解答了在场嘉宾关于“国际上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的态度”、“现代有哪些古琴分支流派”等问题。她表示,目前国际音乐界非常重视对民族古典乐器和音乐的研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民族音乐学。由于古琴谱是减字谱的特殊性,多数曲目靠口传心授,因此形成了如川派、岭南派、浙派、广陵派等不同流派。到场嘉宾对本次讲座内容赞誉有佳,希望伦敦孔院多举办此类的讲座。伦敦孔院将继续致力于将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高端学术讲座的创新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