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2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潘慧琼副教授应邀出席伦敦孔子学院中国研究论坛第二十七讲,以“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中的身份意识”为题,向在座师生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三大类身份意识及其特点。
讲座伊始,潘老师先简要介绍了“批评”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批”和“评”是两个词,“批”代表断句、标记,而“评”则是注解点评之意。讲座中潘老师主要介绍了三大类的身份意识:第一类是以曹丕为代表的帝王意识,以曹丕的《论文》为代表,重点表现了文学功能与国家管理相关,展示了帝王“经国”视角下的文学价值观,是儒家实用主义审美观的一种个性化表达。第二类是以陆机的《文赋》为代表的作家意识,热衷探讨文体特征和创作技巧,为个人审美趣味进行阐释或辩护,具有排他性。第三类是以钟嵘的《诗品》和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批评家意识,特点是自觉回顾批评史,追求理论深度或个性,犀利批判时代文风,具有强烈的批评理论建设愿望。但遗憾的是,文学批评的时代影响很小,只有《文心雕龙》成为“体大虑周”式文学批评的绝唱。讲座最后,潘老师以亲身经历为大家解释创作与批评之间存在冲突,并指出文学批评的职责与意义首先应该是影响创作。
本次讲座不仅激发了英国大学师生和访问学者对于文学批评中不同身份意识的探讨,也引发了大家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批评异同的思考。讲座结束后,伦敦孔子学院李锷院长为潘教授颁发证书,感谢她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的贡献。
伦敦孔子学院中国研究论坛由伦敦孔子学院主办,借助合作院校亚非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地利人和之优势,为世界各地的学术机构、学者和学生提供学术交流服务。论坛旨在支持与中国相关的各项研究,为英国本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以切磋学问、磨砺思想、分享信息、服务学人。
撰稿:谢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