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罗明坚:中欧对话前夕的耶稣会传教士肖像”国际研讨会在意大利罗马开幕,该活动由罗马大学孔子学院联合孔子学院总部、罗马大学、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等地的36名专家学者齐聚罗马大学,共同研究探讨这位西方汉学先驱。

罗明坚出生于意大利,曾赴澳门传教并在中国生活多年,他开启了欧洲人以中文写作之先河,第一次将儒家经典《四书》翻译成西方语言,并合编了世界上第一部中文和西方语言对照的汉语学习辞典,被称为“西方汉学之父”。
2017年,为了纪念传教士汉学家罗明坚逝世410周年,在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罗马孔院意方院长马西尼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邀请全球“罗明坚研究”方面的优秀专家学者赴会。

“罗马孔院利用多个自媒体平台对本次会议进行宣传报道,让世界重新聚焦罗明坚,向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罗明坚们’致敬。”罗马孔院中方院长张红表示,“在学术争鸣中,通过发掘分析历史材料,丰富完善其形象,引发大家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从而探索智能化时代跨文化学术交流与文化交流的新模式。”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以比较学习、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入手,分别从罗明坚的中西史研究成果、中国交际、思想史、版本学、语言学角度分享研究心得,在热烈讨论中,大家进一步论述了罗明坚在西学东渐上的作用,并肯定其在东学西渐上的开拓性贡献。

作为第一次以研究罗明坚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研讨会的顺利开幕,是国家汉办和罗马孔院“孔子新汉学计划”的成功实践。在2016年孔子学院大会上,罗马孔院意方院长马西尼这样评价“孔子新汉学计划”:一方面,它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走上了汉学研究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另一方面,它也为西方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成长和提高的机会,帮助世界各国青年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繁荣汉学研究,做到真正的“文明互鉴”。罗马孔院希望借助“孔子新汉学计划”这一优质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中意两国学者的不懈努力,在新时代里,汉学发展能够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在研究资源上实现共享,在语言文化上采取包容态度,共同赢得对彼此文明的尊重与理解。
撰稿:贾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