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应伦敦孔子学院邀请,伦敦艺术大学访问学者袁菁嶷老师以“中英‘国画’的时空观”为题,在孔院举行了一场引人入胜的讲座。他与来自亚非学院及周边大学的师生、当地民众,一起分享了中英两国的“国画”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表现出的异同与巧妙。
中英两国“国画”(水墨画、水彩画)都是以水为调和媒介,纸为载体,但二者在表现时空关系上却大有不同。袁老师从微观创作实践、宏观传统文化语境、现当代历史碰撞的衍伸路径三个方面,对比探讨了两种“国画”背后时间和空间观念是如何相互纠缠表达的。

从微观创作的角度来看,纸的吸水性、色层的叠加、轮廓的开合以及对实景的投射共同影响了二者对时空关系的呈现。水墨画相比于水彩画画幅较大,这意味着画家在安排内容和结构时需各有讲究,以此引导观者的情绪和注意点。影响二者表现形式营造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独特的社会空间、心理空间。英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基于宗教对现世的热爱;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探索;对内心深处的忠实写照。中国的文化基因来自于老庄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寻找微妙的动感。这注定了两国艺术家对内外空间的理解和采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各有所好。有趣的是,英国水彩画和中国水墨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相遇、碰撞。水彩画开始借鉴水墨画的表达方式,水墨画开始采用水彩画的空间表现力,这使二者都有了更广阔的创作探索空间。

现场听众对伦敦孔院提供此次交流机会表示感谢,袁老师绘声绘色的演讲让大家对中英“国画”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此次讲座是伦敦孔院艺术系列讲座的开篇之讲,中国电影的跨国传播,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等主题的讲座随后将陆续登场。
撰稿:林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