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外孔院 >> 正文

银幕上的“中国风”——《柳碟缘》和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跨国境遇

2017-11-25 

11月20日,伦敦孔子学院邀请到张华教授做题为“银幕上的‘中国风’——《柳碟缘》和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跨国境遇”的讲座。

讲座伊始,张华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27年2月21日,英国《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以《女王今天看什么: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为题刊出一条新闻:今天下午玛丽女王和她的朋友们将会出席在新画廊电影院举行的《The Willow Pattern Plate》特别放映活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电影《The Willow Pattern Plate》成为英国热议的话题,这部电影便是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柳碟缘》。

《柳碟缘》是一部由中国演员主演,在上海拍摄的传达中国文化的电影。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中“名不见经传”,电影研究者甚至不认为它可以被称为“中国电影”。因为他们认为这部电影由英国出资、拍摄和制片,而且电影传达了部分西方思想,不足以称为中国电影。张教授由此提出问题:究竟如何定义中国电影?

他又以《长城》为例,《长城》导演是张艺谋,中美两国演员联合主演,但《长城》的海外宣传海报上,马特·达蒙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中国演员仅出现在角落位置。由此再次提出疑问:这部由中国导演、制片,并且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主推美国演员的作品,究竟是中国电影还是美国电影?

讲座的问答环节,听众与张华教授就由外国制片,讲述中国文化,中国演员主演的电影的版权问题及电影自身国别定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张教授指出:《柳碟缘》其实是“中国风”上了银幕,它所体现的19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生态的复杂性既涉及电影生产结构的跨国性,也包括文化呈现的混杂性。这部归属不明确的影片引发了很多思考:当时中国电影只是殖民时期跨国电影产业链中的一部分还是具有独立品质的民族国家电影?跨国的“中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史的意义何在?如何判定中国电影的主体性?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学术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地探索、学习与交流,“中国电影”的定义直至今日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探索的过程本身便饱含学术意义,值得我们倾入更多的时间学习。

上一条:领略“中国舞” 体会东方美——维也纳孔子学院下属教学点萨尔茨堡中文学校举办“中国舞”活动 下一条:意大利人眼中的“中国足球” ——罗马孔院下设乌尔比诺大学孔子课堂助力意大利中国足球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