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赠送了一份礼物:一套刚刚编撰完成的《匈汉大辞典》。该部辞典由匈牙利著名汉学家包甫博(Bartos Huba)和罗兰大学副校长兼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郝清新(Hamar Imre)担任主编。

此前一天,李克强会见拉脱维亚总理库钦斯基斯时,收到的礼物也是一套《拉汉辞典》。这两幕场景,如同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隐喻:不断深化的“16+1合作”,正让中东欧地区和中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的“热度”持续升温。

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多位中东欧总理都向李克强谈起了“学汉语”的话题。
波黑部长会议主席兹维兹迪奇向李克强总理表示,希望得到中方支持,让更多波黑人学好汉语。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说,越来越多的保加利亚人在学习汉语,对汉语很感兴趣。斯洛文尼亚总理采拉尔告诉李克强,他自己的小孩也在参与中文学习项目。拉脱维亚总理库钦斯基斯则向李克强介绍了坐在他身旁的国务秘书贝德高维奇斯:“他的父亲就是中拉字典电子版的制作者。”
去年,在拉脱维亚举办的第五次“16+1”领导人会晤期间,李克强就曾接受贝德高维奇斯赠送的《精选汉拉拉汉词典》,鼓励他继续做中国和中东欧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匈牙利正式访问期间,匈牙利国会主席克韦尔对李克强表示,越来越多的匈牙利年轻人在学习汉语,这说明大家认为这一学习有意义、有价值。匈方提出,希望在匈牙利建立一所用中文开展专业教学的“中国式大学”。
获赠《匈汉大辞典》这份“礼物”后,李克强说,中国-中东欧交流的关键基础在民意,民意的基础在于沟通,而沟通的桥梁就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