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6日,为庆祝2025“国际中文日”,在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文联盟的支持下,克拉科夫孔子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举办“雅正·和鸣:中国汉字中的生活美学”系列活动。语合中心代表团、南京艺术学院代表团、克拉科夫美术学院(Akademia Sztuk Pięknych im. Jana Matejki w Krakowie)和米兰布拉雷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代表团以及克拉科夫孔院波方院长柯文勤(Rafał Kwieciński)、中方院长杨慧玲等出席活动,克拉科夫孔院全体中波人员参加。本次活动吸引了近百名波兰中国文化爱好者及各地社会人士参加。

本次活动包含“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汉字图文展览与两场文化专题讲座。杨慧玲陪同代表团参观克拉科夫孔子学院。“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张凌浩院长亲自解读展览背后的哲学和美学内涵。展览中大量精美的图片,中英文配文,追溯了汉字源头,梳理汉字演变历程,并聚焦汉字在古今造物、礼仪、设计等方面的美学应用。


雅盖隆大学近远东研究系亚洲服饰与政治关系研究员、汉服收藏家马莱娜(Magdalena Grela-Chen)博士看到中国服饰纹样的展板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主动向大家展示了她身穿的汉服纹样,分享她对中国服饰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语合中心副主任静炜称赞其研究是“让汉服成为行走的中国文化展,以服饰为媒架起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在专题讲座开始前,柯文勤首先介绍了语合中心代表团和南京艺术学院代表团的嘉宾,他表示,国际中文日不仅是语言庆典,更是文明互鉴的窗口。希望大家享受今天的活动。”

张凌浩以《生活中的美学:从传统智慧到当代设计》为题,从波兰剪纸艺术在上海世博会的创新应用切入,通过中西比较的视角,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华生活美学的三大维度,激起了波兰民众的共鸣。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曹方则通过昆曲水袖动态影像、古琴音画交互装置等数字艺术作品,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讲座由克拉科夫孔院波兰本土中文教师杨道(Jan Chmielowski)翻译。

在互动环节,参与者与两位主讲嘉宾共同探讨了“风水哲学的现代诠释”“汉字展览的空间叙事逻辑”等话题,其中中西设计理念的色彩差异引发热烈讨论。许多观众表示,活动十分有趣,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汉字和中国文化与生活美学的距离这么近。同时,通过此次生动的讲座,他们对中国生活美学背后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此次活动通过多元形式展示中华文化,彰显中文教育“以文载道、以文传声“的使命,与波兰当地市民共同庆祝2025“国际中文日”,为促进中波文明对话写下生动注脚。
供稿/供图 克拉科夫孔子学院 胡华倩/胡华倩、王梵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