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外孔院 >> 正文

伦敦孔子学院举办中国古代学术论坛系列讲座 ——“手抄文学在西汉的传播”

2018-03-09 

3月6日,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系及伦敦孔子学院合办的中国古代学术论坛系列讲座如期举行。本期讲座有幸邀请到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何鸿燊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翻译家傅希明(Christopher Foster)博士作题为“手抄文学在西汉的传播”的讲座。

讲座伊始,傅希明博士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手抄文学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制度的形成。汉朝末年,民间涌现了大量的手抄竹简、木简书籍。其中《苍颉篇》被不同地域的多个考古研究所发现,其流传范围之广,存世量之大也为世人所称奇。《苍颉篇》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共七章,是秦始皇用以统一文字的课本。西汉初年被广泛用于启蒙识字,后被《汉书·艺文志》收录为正式的小学基础课本。在中国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发现的《苍颉篇》续篇和抄本为我们提供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的视角。随后,傅希明博士从两个层面上论证了西汉手抄文学的传播与发展。首先,抄写《苍颉篇》的官吏需要精通小篆,其书写的复杂性远超出了正常官吏的要求。其次,在对玉门花海考古遗址出土的汉简研究中发现,《苍颉篇》在汉朝民间的广泛流传,打破了上层贵族垄断知识的界限。

讲座问答环节,到场的专家学者与傅希明博士针对“各地出土的不同汉简的真伪”以及“北大简的研究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产生了很多新观念、新想法。

古代中国学术系列讲座由伦敦孔子学院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系等联合举办,旨在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英学术交流。

撰稿:侯东海

上一条:“汉语就是未来” ——维也纳大学孔院成功参加奥地利“就业与教育展览会” 下一条: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国奖学金项目宣讲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