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索非亚孔子学院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语)孔子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欧洲关系中的16+1”国际研讨会在索非亚大学举行。索非亚大学校长阿纳斯塔斯·格尔吉科夫(Anastas Gerdjikov)、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张海舟、保加利亚教育科学部副部长彼得·尼克洛夫(Petar Nikolov)、索非亚大学副校长马丽娅·斯托伊切娃(Maria Stoycheva)及来自中国、欧洲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出席研讨会。2018年正值保加利亚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并主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因此此次研讨会被认为是保加利亚学术界的一次重要活动。

本次研讨会由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语)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宋新宁主持。张海舟大使在讲话中表示,“16+1” 合作是中欧合作关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推动了中欧之间愈加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索大副校长马丽娅·斯托伊切娃(Maria Stoycheva)就《通过亚洲大学的欧洲研究》即能力建设发表讲话。保加利亚著名学者纳科·斯特凡诺夫(Nako Stefanov)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后工业范式进程中的经济问题与挑战”的报告。

复旦大学教授丁纯做了题为“中国-欧洲经济关系:现状、问题与透视”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卫平、四川大学教授邓翔、哥本哈根大学复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刘春荣也分别发表了题为“中国和东欧国家间合作的优势基础比较”、“‘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欧货物铁路”、“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治议题:国内环境如何影响”的报告。现场听众反应热烈,纷纷提问。

会议最后,宋新宁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他表示,希望中欧之间有更深入的合作,中国也将更加开放,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互利共赢,持续发展。
撰文:葛志强 胡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