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0日,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在首尔校区举办了“第七届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该活动旨在为志愿者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分享教学成果及展示自我的平台,进一步提升CPIK汉语志愿者的教学技能和中华才艺,增强其本土化适应能力。
本次岗中培训分三期进行,培训对象分别为在韩初高中任教的CPIK志愿者教师、孔子学院志愿者、CPIK小学教师志愿者。本次培训为第一期,共有274名CPIK汉语志愿者参加。

5月19日上午,韩国外国语大学校长金仁喆、国家汉办志愿者工作处副处长滕连帅、韩国国立国际教育院教育研究士张原畅、驻韩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于永泉、韩外大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朴兴洙、中方院长苗春梅参加了开幕式。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苏英霞、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金椿姬、北京外国语大学季薇博士、水原东园高中资深教师朴容镐应邀为志愿者们进行了岗中培训。
金仁喆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中韩两国睦邻友好,在各领域交流密切。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离开祖国,来到韩国教中文,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实属不易。他勉励大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
滕连帅副处长在讲话中指出,CPIK志愿者教师已成为韩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有生力量。志愿者们以自己的学识和志愿奉献精神,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促进中韩教育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苏英霞教授以“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教学实践”为题,指出“正确性、可懂性、针对性与实用性、充分与适应性、实践性、交际性、层次性、趣味性”等八项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并以大量案例分析了汉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金椿姬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就如何调动韩国汉语学习者的积极性,如何理解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生活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志愿者们对韩国的社会文化有了基本认识,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与韩方教师沟通协作。
季薇博士围绕“面向韩国学习者的汉语要素教学”,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要素出发,结合韩国学习者的实际困难和偏误,介绍了汉语要素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在语音教学中,对比中韩语音发音部位,通过手势法、身势法、动画法等进行纠音;在汉字教学中,注意认写分流等。
朴容镐老师在韩国高中任教近30年,他介绍了韩国中学教师的遴选制度和工作情况,展示了如何与中方搭档教师相互配合,呈现有效、和谐的课堂。
本期培训的一个亮点是,采用了新的交叉式分组培训模式,进行教学技能和中华文化技巧分组培训。本期学员270余人分为10个组,每组配备一名培训师和27名学员,以分组培训、交叉分享、讨论交流3个环节进行。以这种省时、高效的模式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度,受到学员的一致认可。

本次活动新增了才艺技能培训,包括京剧入门、民族舞、戏曲操、中国结和抖空竹,采取单元轮换交叉式的培训方法。在韩外大交换访学的湖北大学教师黄斌向大家介绍了京剧发展史、如何教授京剧、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京剧曲目,并带领学员进行了旦角和生行的基本动作训练。此外,民族舞、戏曲操和抖空竹几个项目的参与度较高,报名者达上百人。

CPIK管理教师程婉青就志愿者们在教学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宣讲,并指出了严格的管理、纪律要求;国家汉办志愿者工作处副处长滕连帅与全体CPIK志愿者们进行座谈,就相关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为了给CPIK志愿者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本次培训向志愿者教师征集优秀教学视频和课件,72位教师提交材料。经过专家审定,最终评选出视频、课件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优秀奖各两名。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韩外大孔子学院设计了CPIK志愿者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将问卷结果整理分析后,提供给讲座嘉宾。因而嘉宾有的放矢地准备讲座内容,有效解决了志愿者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跨文化沟通中的一些困惑。同时,本届培训注重形式创新,使更多志愿者积极参与,并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交流进步的平台。

CPIK项目从2012年启动至今,累计向韩国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1932人次,教授韩国学生60余万人次,对韩国中小学汉语教育的发展和中韩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对韩国孔院志愿者、CPIK小学教师志愿者,韩外大孔子学院将于5月26日至27日、6月7日至9日分别举行第二期、第三期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
撰稿:邱佳荣